“会整活”的成长模式
▲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!
近日,江苏徐州一家幼儿园孩子们烧火做饭的视频走红网络。一边是稚嫩的面庞,一边是娴熟的动作,在小小灶台前的孩子们轻车熟路、有板有眼。有部分网友表示担忧,认为幼儿园的孩子玩火玩刀是件十分危险的事情。但更多网友对此点赞,调侃“幼儿园刚毕业就有三年工作经验”“强烈建议全国推广”。更有甚者,一些外地家长不远千里慕名求学。
数据显示,伴随着人口出生率下降,2023年全国共减少了1.48万家幼儿园,下降幅度超过5%。那么,在大量幼儿园“一孩难求”的当下,这种生活化的教育模式何以引来诸多追捧?
一
“耕读传家久,诗书继世长”,我国古时就有将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传统。放在今天来看,徐州这家幼儿园的劳动课模式并不是个例。去年,山东诸城一幼儿园就因开设绣花、编马扎、包饺子等课程而被网友戏称为“幼儿职业培训学校”。纵观此类“会整活”的幼儿园,有其与众不同之处。
有更多的烟火气。除学习基本知识外,孩子能在幼儿园体验烹饪、缝纫、编织、建筑、园艺、木工、陶艺等多种生活课程,玩转真实版“过家家”游戏,甚至还能在农场里饲养、观察动物,探索大自然的奥秘,感受“归园田居”的生活。幼儿园变成了“劳动乐园”,也令一众网友艳羡不已,纷纷开玩笑表示“不建议幼儿园这么做,因为我当年没体验过”“300多个月的宝宝还收不收”“我今年29,想读大班”。
有更足的体验感。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,通过亲身实践,孩子们能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加切身的认识和体会,技能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。这些别出心裁的生活课程,都是在幼儿园对孩子兴趣加以细微观察、对安全隐患进行仔细排查后才开设的。经过特殊处理的刀具,根据孩子身高定制的迷你灶台以及放鞭炮、剪彩等隆重的“开锅仪式”,在教师的提前培训与全程指导下,给了孩子们满满的沉浸式体验感。
有更强的适用性。必须承认,在幼升小的过程中,不少孩子被过早推上“内卷”“抢跑”的赛道。但同时,一些必需的生活技能和生活常识的培养,反而被抛在了ABCD、加减乘除与琴棋书画之后。仅有的手工课,常因课余时间紧张而沦为家长们的“作业”。家务活、亲近自然等打卡任务,也常是“摆拍”一下应付了事。从一定程度上来说,“技术学校”型幼儿园,戳中了当下家长对劳动实践教育的需求痛点。
二
2021年教育部颁布的《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》中,就提出鼓励幼儿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,引导幼儿承担适当的劳动任务、尊重身边的劳动者、珍惜劳动成果。而在此之前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已出台《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》,明确要根据各学段特点,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,系统加强劳动教育。开展好劳动教育,至少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。
比如,天性与个性的释放。爱玩耍、爱探索是低年龄段孩子们的天性,拥有兴趣爱好、各有所长是孩子们的个性。尊重天性与个性而设计的劳动活动,并不是大人眼中枯燥无趣的家务,而是一种寓教于乐的“游戏”。在用双手感受生活、探索世界的过程中,他们能体会劳动正向反馈所带来的责任感与成就感。有幼儿园家长反映,孩子因为“明天轮到我掌勺”,即使生病也不肯请假。
比如,情绪与压力的转移。“厕所社交”现象的出现、消失的“课间十分钟”……教育带来的压力好像让孩子从幼时开始就上紧了发条,争分夺秒地学习。数据显示,全球12亿10岁—19岁青少年群体中约20%正在经受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,近视率、肥胖率甚至是抑郁率都在不断上升。在厨房、田间开设“第二课堂”,不仅能让孩子学会一些实用的技能,更能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浓浓趣味。
再如,课堂与世界的链接。有人说,如果生活能力不“断奶”,那么一辈子将都是“巨婴”。曾有媒体发布一项针对2万多名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调查结果,其中不会洗衣服的占40.9%、不会煮面条的占42.8%、不会炒菜的占63.2%,甚至连洗菜也有36.6%的学生表示不会。教育的意义不是用学习把孩子困在“无菌室”内,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个接地气的、鲜活的“人”。这个“人”不是囿于“有字之书”,而是能独立、自强地行走于天地之间。
三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,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、学校、社会各方面,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、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,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、勤于劳动、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。那么,如何在幼儿阶段就上好“劳动”这堂大课?笔者想到三句话。
既是“一课”,更是“一育”。从先秦时期墨子的劳动教育思想,到南宋朱熹将“洒扫涓洁”列入启蒙教育,及至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“生活教育”理论,劳动教育始终具有其独特的时代要求和育人价值。在德智体美劳的“五育”并举中,让劳动成为一种教育,不是简单要求孩子花力气、出点汗,本质更在于融合,用劳动之光荣去激励年轻一代崇尚劳动、辛勤劳动、创造性劳动。“一课”与“一育”相统一,劳动教育才能发挥更大作用。
教育,不应止步于校园。卢梭在《爱弥尔》中说:“一个小时劳动教育给他的,比终日向他讲述所记住的东西还要多。”作为“被捧在掌心的宝贝”,不少孩子甚至享受着六位家庭成员的多重关爱,与其放在手心怕掉了、含在嘴里怕化了,不如教会他们面对生活的本事与勇气。这其中,离不开家校的合作互补,也离不开各方资源和力量的统筹,“家校社”协同始终是不可或缺的环节。如何开设好身边的家庭劳动教育课堂、打造好行走的社会劳动教育课堂,亦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一大课题。
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。教育的本质不是把每个水桶装满,而是点亮每一盏灯,发现孩子的闪光点,多元化定义孩子的努力与成功。如今的劳动教育,并不是刻意的“吃苦式”“体力消耗式”教育,而是在语言、社会、科学、艺术等领域融入劳动实践的元素,赋予劳动教育课分享爱、体验美、感悟生命等主题。不妨进一步优化劳动教育课程设置,引入评价反馈机制,让孩子更好地去感受外界、关注内心,也让教育本身变得更加完整。
很多人说,人生是一片旷野,但旷野的风声不该在书里,而应该在“行万里路”之中。
声明:稿件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。
▼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▼
往 期 精 彩 内 容